首页 >> 快讯 >

读书“三喻”

2023-08-19 07:15:11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资料图)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获得知识的需要,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某一小部分人的专属,而是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读书又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喜欢读什么书,读后有什么感受,完全因人而异。对于读书的功用和获得感,有“三喻”值得我们体味一番。

有人把读书比喻作“回家”。这个“家”显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家,而是精神之家、心灵之家。在这里,你完全可以得到如亲情一般的抚慰和回馈。作家麦家曾经讲过一段自己的经历:那年我患重病住院,手术后恢复得极不好,困顿愁苦到极点的时候,我就读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当我把注意力专注到那些思辨又知性的文字,细细品读作者关于五千年文脉迁延的见识的时候,心随文迁,情因文移,仿佛感觉到母亲的手在安抚我痛苦的肉体和焦虑的情绪。后来,我每天阅读几千字,一本书读完,渐渐身心平复。

身体染疾的时候,回家可以得到亲情的抚慰;诸事不顺的时候,家庭的温馨可以平息负面情绪。然而,物质的家不在身边怎么办?那就从阅读中找家吧。恰如作家毛姆曾说过的,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面对坎坷与挫折,我们能从阅读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邂逅不一样的人和事,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际遇,能让我们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手不释卷、持之以恒,饱受书香的浸润,方能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人生气象万千。

有人把读书比喻作“串门——隐身的串门儿”。杨绛先生曾这样感悟: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好一段风趣幽默的“串门说”!让人如身临其境般沉浸其间。

有人把读书比喻作“下锚”。意思是说,书籍是巨大的锚,而你的整个人生就是一艘大船,你需要巨大的锚来稳定自己的坐标,抵挡狂风暴雨的来袭;你需要巨大的锚来保持内心的静谧,积蓄前行的力量。

著名作家王蒙在介绍自己的读书之见时说,读一点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查查资料、请教请教他人、与老师朋友讨论切磋的书。他把这种读书的过程称为“发现新领域、感受新天地、寻找更好思路和更高质地,使你接受新的洗礼”的过程。王蒙说的“读一点费劲的书”,其本质是构成书之“锚”的元素。

正是在一次次与先哲、大师交锋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境界、视野与心胸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濡染。久而久之,智慧的光华就会集聚起生命能量,用自己的光和热推着自己前行。“一切知,俱于黎明中的苏醒。”阅读带给我们的,就是心灵的黎明。把书籍之“锚”作为人生的“稳压器”“加油阀”,就能看到这样的人生风景——“下锚”时稳如泰山,不惧风浪;“起锚”后乘风破浪、高歌远行。(向贤彪)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