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除夕,热闹非凡,热火朝天,年味十分浓,有种特别的温州味。
街上到处挂满了红灯笼,简直是红的海洋,喜庆的乐章。一大早,人们已经开始上街买菜,为晚上的年夜饭做准备。时间还早,菜场却人山人海。而大扫除,也就是扫房也在此时进行。
(资料图片)
一张张平整,火红的对联已经准备就绪。贴上,整层楼都红红火火的,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一年中最热情、快乐的笑容。除夕,已被红占有主导。
忙碌许久,与往常不同,4点多,我家中的厨神——爸爸已经穿好围裙,准备开始洗菜了。各种年味菜肴陆续上桌,一翻,一炒,不愧是年夜饭桌上的最亮的菜!高脚碗摆成一桌,别家的香味也随风飘来。亲朋好友都来了,菜也上齐了。食材很有讲究,寓意好的菜也是大特色。年糕,又名“水晶糕”(温州话),白得晶莹剔透,美味又颜值高,寓意着孩子长高,大人步步高升。还有鱼,便是年年有余。松糕,就是步步高升……酒,饮料都倒满了,大家举杯庆祝,一个一个高潮在一声声敬酒、祝福中度过。全街都热闹不已,一阵阵欢笑穿过街头,传遍每一户热闹非凡的家庭,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热情。
饭后,大家如全国统一一般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大人们开始包红包,孩子们也开始收红包。各个家族群里,红包如雨一般“落”下来。人们赶紧写好祝福,发给老师、朋友、同学……
9点多,孩子们结伴下楼放烟花。各种烟花爆竹——摔炮,手持烟花,小蜜蜂,窜天猴,小花筒……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玩着,不亦乐乎。眼睛里好似有光芒,闪烁着。一声声“嘭,嘭,嘭”与孩子们的欢笑声融合在一起,是种春节独特的风味。
大多人到了凌晨十二点,长大了一岁时,才兴奋地去睡觉,但也是不眠夜。
热闹非凡的除夕很平常,但很热闹,很有温情。除夕,人人都喜欢。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举行各种庆贺活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每家每户也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
上海人的传统春节习俗包括: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发压岁钱、吃汤圆、初五迎财神、逛城隍庙……今年,我也按这些习俗度过了一个快乐祥合的春节。
小年夜那天,外婆让我和表弟一起贴春联。“左边点,右边点,再过来点……”我指挥着站在椅子上贴春联的弟弟移动春联的位置。“OK!”我称心如意地说道。没想到走远一看,左右两联还是贴歪了,我和表弟捧腹大笑。我们俩只好对调工作,我来贴,表弟来指挥。好不容易把左右联贴好了,我们俩左看右看,感觉好像贴反了。于是,我们上网查阅,才知道春联的上联通常以入声也就是第四声调为结尾,下联通常以平声或上声也就是第一声调或第二声调为结尾,而且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我和表弟讨论了一番,确定贴反了,于是只好重新贴。“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朗读着外婆挑选的春联,我们也体会到了外婆对全家人“积善常乐”的期待和祝福。
到了除夕就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时候了。我们全家人人都换上新衣服来吃年夜饭。餐桌上菜肴丰盛,最少不了的就是鱼,代表“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全家人一起守岁,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还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这可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收到了长辈们给的一大堆红包呢!
大年初一开始,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就要到各个亲戚家里拜年问候,到每家都要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当然我最开心的还是收红包,还有和许久不见的兄弟姐妹们团聚玩耍。
年初四晚上,我和爸爸一起迎财神。爸爸买了财神符,点了高香,到了初五零点,我们还开门放电子鞭炮,欢迎财神来我家。
一转眼,已经正月初七,春节假期结束了,爸爸妈妈也要开工上班了,我也很快就要开学了,但春节的喜庆场面都让我牢牢地印在心中。我期待着下一个春节。
春节中有许多习俗,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福字等等,不过,在这些习俗中,最让我喜爱,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守岁了。
所谓守岁,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不睡觉,来迎接崭新的一年。因此,也叫做除夕守岁。说到这,就有一个年”的小故事。
据说上古时期,有一个非常凶猛的动物,名字叫做“年”。年这个动物非常特别,别的动物是天天吃东西,而年是每隔一年吃一次东西。由于“年”的来临,百姓们十分恐慌,所以他们算准了
“年”出没的日期,每到这一晚,家家户户则是提前做好可口的饭菜,把自己的家畜关好,把院子里前后门关紧,然后躲在家中吃年夜饭,吃过晚饭后谁也不敢睡觉,于是全家大小坐在家中一起聊天,彼此壮胆。因此就有了除夕守岁这一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年”的出现,却有鞭炮来凑热闹。在回家过年之前,我们村子里的人,每家每户都会提前备好鞭炮,等待除夕这一夜十二点的到来。
每年的这一时刻,我则是坐在充斥着欢声笑语的饭桌子上,只不过身在曹营心在汉,嘴巴虽在嚼饭,心却一直在想——时间呀时间,你快点奔跑吧,跑到十二点,我便可和豆豆他们以及同村的起玩耍,放鞭炮了!
好容易吃完了除夕第一餐夜饭,我蹦蹦跳跳的来到电视机前,看春晚。不一会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坐在我旁边和我一起观看春晚,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真幸福啊!就这样,时间从电视机里一溜烟跑了。
“翊铭哥哥!翊铭哥哥!”一道声音传入我耳朵里,不用猜,这准是豆豆的声音。原来是豆豆来喊我一起去和他的放鞭炮呢,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和豆豆一起马不停蹄的去他家玩。来到了烟火大会的场地,只见三筒烟花隔着很远,当它们冲到天上的那一刻,居然撞在了一起,然后炸开了花,我想这三桶烟花分别就是我,爸爸和妈妈,在这个平安喜乐的时代,遇在了一起,永远也不分离。
寒假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当然就是过春节了,今年因为疫情,提倡就地过年,所以今年的趣味儿也就少了很多,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过年……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外公,外婆家过年了,那个时候,外公、外婆总带着我上街去买过年必备的小零食,什么瓜子,核桃,开心果,酥饼,糖果……因为过年时来的客人多,准备的主食和菜品也多,外婆最拿手的当属"红烧狮子头″了,您可别误会,这狮子头只是又大又圆的肉丸子做的,可不是真的“狮子头”。外婆每年过年都要做好多,因为这道菜总是第一个被吃光。记得小时候这道菜还没等端上桌,我就已经在厨房看着了,生怕谁会对它先下手!
年三十那天的事情可多了!天还没亮,外公,外婆就开始忙碌上了。挂红灯笼,贴对联,还要把“福”字倒着贴,寓意着“福”到了!而且他们还不用胶水粘,每年贴对联贴“福”字的时候,外婆都会弄那种"面糊″,然后把春联和“福”字都粘在乡下的大门,房门……。到了晚上,外婆都会弄一桌子的菜,因为来的客人多,像我这么小的小朋友,外婆都会给他们压岁钱,那些来串门的,也会给我压岁钱。
客人也只是吃完饭聊聊天就走了,到了晚上的时候,也只剩下我,外婆,外公,和爸爸妈妈了。一家人还会坐在一起看节目,快到0点的时候,外婆还会端上香喷喷的水饺。没等吃上两口呢,春节晚会的主持人就开始倒计时了,随着主持人和观众们的呐喊声:“3……2……1……新年快乐!”外面的烟花也布满了整片的夜空,而我也是急忙放下碗筷,没等穿外套就跑出去看烟花,妈妈这个时候无奈的说:“这个时候也不嫌冷了。”
虽然今年没能回去过年没有见到外婆、外公,我这也是在为国家出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疫情快快好起来,让以后每年的春节都能像从前那么有意思!
六(1)班翟雨婷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最隆重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春节就是一盏盏红灯笼、一副副春联、一朵朵烟花、一张张欢乐的笑脸……
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灯笼,那红光耀眼极了,仿佛在宣告节日的来临,给美丽的城市增添了一份喜庆。大人们忙着做年菜,孩子们去买自己喜欢的烟花,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中午,人们纷纷把新买的春联贴到门上。“贴春联”这个习俗的来头可不小,春联源于桃符,王安石诗句中的“新桃”和“旧符”指的就是它。渐渐的,桃符演变成了春联。贴春联这一习俗也从明朝开始盛行,据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每逢春节贴春联,便想推广,于是要求金陵的所有人家都要将春联贴在门上,有一户人家因为事务繁忙忘了贴,刚好被微服出巡的朱元璋看到了,他亲笔题写了一幅送给他们,这户人家就把这“限量版”的春联珍藏了起来,至此以后,人们都在春节贴对联。春联的贴法也很讲究,上下联位置不能贴错,如果横批从左往右写,上联就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它不仅是我国语言魅力的独特形式,还是一个家庭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
夜幕降临,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到了,他们纷纷下楼,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开始燃放。烟花的种类可多了,孔雀开屏、百花齐放、火树银光……看得人眼花缭乱。
放完烟花,就到了守岁的环节,在这个晚上,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全家人都聚在一起,看春晚吃夜宵,为的是让父母健康长寿,家人幸福平安,一时间,欢声笑语充满了屋子……
春节的习俗真有趣,挂灯笼、贴春联、守岁、放烟花……不仅营造出了欢乐喜庆的氛围,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一大早,老妈老妈就忙活起来了,窗外的炮声响个不停,弄得碗筷叮当响。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无奈的看着一大堆人忙来忙去,“你们起那么早干什么呀?天还蒙蒙亮呢!”“别贫嘴!就只有你没起来了,快点!快点穿。一会还要跨火堆呢!”“啥!?什么是跨火堆?”我被老妈推着往外走,“就是字面意思。”
院子里,舅舅、爷爷还有我老弟在忙活着点火呢。他们把松树枝、枯树叶、稻草等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堆在一起。让爷爷掏出打火机点燃。“噗嗤”一下子火苗窜起,张牙舞爪。大家都很兴奋。尤其俺老弟,兴奋成啥样了,围着火堆直打转。“嘿!”老妈拍了我一下,“知道你是汉子,但也离火堆远一点。至少为我着想一下。你衣服上全是灰烬。快!离它远一点。”
火又大了,一下蹿得老高。原来是小舅舅来了,还抱着一盒子炮。“你们快点跨火堆,跨完我们去放炮,OK?”“好!”弟弟兴奋极了。
浓烟从火堆上冒了出来,“咳咳!”我被呛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由捂住嘴抱怨道:“真是的,干啥不好,偏偏跨火堆,呛死我了!咳咳!”“你不懂,跨火堆是为了给人祈福。跨过去的人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的。”妈妈一边帮我脱外套一边说。“封建迷信。”我小声嘀咕着,却偏偏被老妈听见了:“不管怎样,这是这的一个风俗。你跨不跨?不跨我推你了!”“跨!当然跨!”我英勇地走到火堆旁,饶是汉子般的我不由吓了一跳,“这么大的火,烧死谁呀!”“烧不着的,快点!我还等着放炮呢。”老弟正等着我跨后他跨呢。“哼!谁怕谁!”我不愿让他瞧笑话,跨完后跑得远远的,拍着我砰砰跳的小心脏,松了口气。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习俗,火焰,跨过表浴火重生,在新的一年里以全新的面容面对。又代表着辞旧迎新。还代表着烧毁坏运气,带来好运气。但无论如何,都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新的自己的美好祝愿,希望新的伊宁自己可以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温岭人,出生在温岭,家人也都在温岭。在这个小康社会中,大家都在改变,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各种风俗了。
这各种风俗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除夕的那天晚上了。每年的那时,我们都会到爷爷家去吃团圆饭。记得前年的那一次……
我推开爷爷家沉重的木门,看见厨房里头爷爷和伯伯一家已经在准备了。爷爷蹲在炉子旁,拉着鼓风机,又不停地往炉子里塞小木条儿,眼睛还眯成一条缝儿,估计是被烟熏的吧;伯伯左手拿着一个白碗,右手捏着一块毛巾,正弯着腰低着头使劲儿地刷碗,都还没有注意到我们来了;伯母正站在炒锅前,身体微微后仰,用锅铲不断翻炒着锅中的食物;表哥坐在小板凳上,全神贯注地洗着面前的一颗菜,左洗洗右搓搓,有模有样的。
“喔!你们来啦!快来搭把手。伯母看见我们,两手在围裙上抹了几下,马上给我们安排了活儿,还不停地问来问去:“最近怎样啊。升职了没?听说你们买房了,怎么样?多少钱?”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多数时候得硬着头皮回答。而要是没有了这样特殊的“问候”却又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这才是年的味道吧。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老家的特殊仪式就开始了。在祖先的挂相前摆好桌子,再放好饭菜,我们轮流祭拜,意思便是请他们也一起来吃饭。完毕,我们也坐下来吃,但一定要留出几个空位,因为祖先们也要吃啊。就这样,几代人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的。
吃完以后我们再一起放烟花,在后院里挥舞着烟花条,在客厅看着春晚,可尽兴了。
其实春节并不是什么节日,只不过有个理由让人们团聚。家乡年俗和小康生活,他们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的。而年味也在随之改变。
要说这春节的热闹,自是不必多言。除夕的团圆喜庆,初一初二的走亲访友,都令人心中塞满沉甸甸的喜悦,而最让我激动万分的却莫过于初三夜盛大的“板龙驮会”。
初三的大清早,我就已拿出外公家存放着的长板凳,凳长约1米,两头各留有一圆孔,待木棍前后连接。凳面上装有5个红灯笼,内各置1根电动蜡烛,待舞龙时一齐点亮。
终于熬到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背上长凳向礼堂涌去,在灯火通明的礼堂将长凳用木棍连接起来绕成圈状,而处于中心的,自是那高2米,长4米,用棉纸裱糊后栩栩如生的龙头了。我看着盛大的集会场地,心中涌起喜悦与万分期待。
吉时一到,主事一声令下,便有人举起“宝珠”逗引着龙头前进。在轰鸣的礼炮声中,龙嘴不时喷出“火焰”,仿佛神龙下凡一般,全长30多米的“火龙”游进了小镇的各个街道。“嘿啰嘿啰……”伴着那铿锵有力的吆喝,板龙继续前进着。游过的乡间小道上围满了村民,他们都来观赏这一年一度的壮观景象。小路旁,村民们早已摆好炮仗,烟火飞跃于夜幕之上,绚烂的火花与龙灯相辉映,为小镇夜晚更添许多光彩,也点亮了新的一年!
经过一路游行,板龙来到了村文化广场,在那狭窄的小广场上,伴着宝珠的逗引,开始了惊心动魄的盘龙。细长的龙身在狭窄的广场上绕着圈,开始慢慢悠悠盘起来。随着锣鼓声越来越密,板龙越盘越快,那木凳摩擦发出的“吱吱”声不绝于耳,眼前一片红光纷乱。我与周围的村民们一齐尖叫,一起鼓掌,沉浸在这一片喜庆与祥和之中。
随着转速减缓,板龙驮会结束了。我顾不得腿麻脚酸,便向外公追问起了板龙的来历。外公说,板龙原来是纪念中国第一个女皇帝陈硕真的民间话动,一开始规模很小,后来人们生活富裕了,家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板龙驮会,也成了梓桐这个小镇必不可少的活动。
听着外公的话,我不由感慨万千,想不到这板龙还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我细细回味着火光辉映的天,盘旋舞动的板龙,与村民们淳朴的笑脸,竟不觉期待起了来年再一次盛大的板龙驮会。
那萦绕心间,久久难忘的春节板龙驮会。
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春节童谣》里写过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熬一晚。初一初二,满街走。”时过境迁,我们南方过年的习俗跟上面写的有点不一样,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年二十三,我们这里要拜灶君。要用片糖或者甘蔗这些甜的东西来拜,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么甜的东西拜吗?哈哈,目的就是粘住灶神的嘴不让他在玉帝面前乱说话。拜过灶君后,大人就会开始打扫整理家里,从里到外,缝缝隙隙都要擦洗干净,反正一天到晚都在那里洗刷刷、洗刷刷;我们这边过年不磨豆腐、不发面,但我们会做煎堆、酥角、年糕这类的美食,我看外婆做煎堆可有意思了,只见她手里拿着一团糯米粉团,不停地在手里揉捏,最后搓成小球,不用放任何馅料,只往里面吹几口气,把口封住,再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炸,用筷子不停地拨弄那个粉团,不一会,小小的粉团就会膨胀起来,像足球那么大,金黄金黄的,刚上锅是最好吃的,又香又脆,煎堆寓意金银满屋,所以外婆每年都会做,我每次都会缠着她多做几个,好让我解解馋,但吃多了会上火哦!
到年二十八或者年二十九就要贴对联,贴完对联还要吊门楣。吊门楣就是把桔子、生菜、葱之类的绑在一块,吊到门口那里,寓意大吉大利、生财有道、孩子聪明伶俐;到了年三十,大人们都忙着做团年饭,晚上吃完团圆饭以后,孩子们就要赶紧去洗澡,换上新衣服新鞋子,这时候大人就会给小孩压岁钱,然后大家就会到屋外放烟花、鞭炮,到处都是鞭炮声、欢笑声……
到了年初一,见到大人就要说吉祥话,例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大吉大利、心想事成……这样就可以收到红包,钱的数目不等,红包不能当时打开的,要等到过完年才能打开,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都是充满了纠结,既想知道,但又不能打开,折磨啊!
其他的风俗跟其他地方都大同小异,但不管有什么风俗,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过年,喜欢过年的美食、喜欢过年的欢乐、喜欢过年的风俗。
过春节,就讲究的是一个热闹开心。我的家乡是上海,在上海过春节也别有一番特色。
春节那天,红色就是最合适的颜色。早上起床,我就换上了新买的红色毛衣。妈妈涂上了红色的指甲。走进客厅,爸爸正在往墙上贴春联,再挂上两串大红灯笼。妈妈插了一束红色的花放在客厅,顿时家里就充满了年味。窗外小区里的树上也缠满了红灯笼和红色的灯串。到了下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全都来到了我家,他们满面笑容地把一个大红包塞到我的手中。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最期待的自然上海人春节必备的春卷,八宝饭和汤圆了,刚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春卷颜色呈金黄色,放入盘中似乎还有滋啦滋啦的响声,可以透过薄薄的春卷皮看见里面塞得快包不下的馅儿,心急的我每次我吃春卷时都会被烫的上蹿下跳。,但又不肯吐出来。八宝饭寓意把所有的宝贝全都凝结在这一碗里,勺起满满的一勺,口中的糯米入口即化,嘴里都是甜甜的豆沙味。嗯!这是甜甜的年味!
吃完饭后就到了我们家特有的环节,我给大家送红包。大家可别觉得奇怪,这可是我家的风俗,在我们家,不仅大人要给小孩送红包,小孩也要给长辈们送红包。小的时候我都会将红包包上自己的一些零用钱再亲手写上一张祝福的纸条交到长辈们的手中,但是今年我想出了个好主意,通过微信红包的方式来发红包,这样祝福的话语也可以通过手机发出去,连不会用手机的外婆也学会了抢微信红包。虽然发出去的红包的钱数不多,都是几块钱的小红包,但是大家仍然抢的哈哈大笑,这是热闹的年味!
接着我们就会打开电视看热热闹闹的春晚,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点东西,互相聊聊天。客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长辈对孩子们的希望。这是温馨的年味!
虽然每年都是这样过年,但这仍然是我最期盼的一天。因为这一天里让我品尝到了家庭的温馨和热闹,虽然今年许多人都因为疫情没有回到家乡,选择在上海就地过年,但是在上海也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大家聚在一起像亲人般友善这是过年的习俗,也是上海的习俗。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