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跨越400多年,“莎翁”不被遗忘的理由是什么?

2023-04-21 02:52:46 来源:正观新闻

即将到来的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很多人会忽略,这一天也是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诞辰459年纪念日,同时也是他去世407年纪念日。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16年4月23日,他从伦敦返乡后两年,在故乡去世。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作品,包括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等。


(资料图)

他的37部作品,其中有36部都是在他人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来,只有一部《暴风雨》完全属于他个人原创。这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艺术创作领域,古典主义风格占据主导地位,不同于后来兴起的浪漫主义风潮,“古典主义”强调以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品味为基础,主张模仿其风格,从内“吸取”艺术题材。

说起莎士比亚的名字,几乎没有人会感到陌生。但是在现代社会,总有人发出感叹:“莎翁留下的经典,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那么高”“莎士比亚值得如今盛誉吗”……知乎平台上,有不少网友提出诸如此类的话题,追问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

事实上,莎士比亚从未远离我们,而他在文学上留下的“浓墨重彩”,也在于他写出的文字,跨越4个多世纪,依旧映照并拷问着每一时代下人的内心。比如说,他写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至今流传甚广;他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刻画的爱情形象,不断地被解构、重塑并被重新演绎……

莎士比亚为什么能流传百年?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从丛,长期专注于“莎学”研究。她告诉记者,莎士比亚作品的魅力,一在于它的语言,二在于它的艺术形式,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在人文主义关怀的价值上,直指人心。

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七周年之际,与他同剧院的两位演员汇编整理、出版了莎士比亚生前创作的36部作品(被后人称作《第一对开本》)。剧作家本·琼森为该书作序,他使用了一句话精准地描述出莎士比亚对世界文学的重要性,“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4月23日是莎士比亚诞辰纪念日、逝世纪念日,我们邀请从丛老师,一起来解析“莎士比亚戏剧文学的魅力”。

以下是记者与从丛的对话:

记者:莎士比亚流传百年,除了褒奖和夸赞,有没有过质疑?

从丛:《第一对开本》出版后,崇拜莎士比亚的趋向愈演愈烈,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就达到了顶峰。但是对于他的质疑声,其实一直都是有的。

在莎士比亚创作刚起步的时候,他的同时代人罗伯特·格林就曾批评过他,算是最早否定莎士比亚的人,后来还有伏尔泰等人。

莎士比亚遭受质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符合规矩”。比如说,当时盛行的“三一律”规定:一部剧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统一完整情节。创作者不能一会儿英国,一会儿法国,莎士比亚打破了这些条条框框。

记者:到了什么时候,这些“打破”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从丛:浪漫主义时期,文人对他非常崇拜,觉得“他哪儿都是好的”。

这也可以看出,戏剧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评价标准一直在演变。作品是固定的,区别在于大家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而且,莎士比亚作品并非件件都是杰作,水平与风格不尽相同。以“四大悲剧”为例,《哈姆雷特》人物形象较为丰满,《麦克白》次之,《李尔王》和《奥赛罗》中都有极为脸谱化的形象。

记者:很多人把莎士比亚叫作“莎翁”,很少有文学家能获得这样的称谓。那么在您看来,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代代相传、始终被记忆?

从丛:理解莎士比亚的价值,要从他生活的年代谈起。他所处的时代,文艺复兴已经在意大利兴起,但是在英国,是他将“人文主义”带向了高峰。

无论是在写作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莎士比亚对个人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崇尚,都具有文艺复兴的时代特色,难以过时。

用他的戏剧举例来说,《哈姆雷特》里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样的问题不只困惑着和他同时期的人,在这之前以及在这之后的人,我们都时常处于这种困境之中。

记者: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伟大,还在于他以一己之力,拓宽了英语的范畴,“没有他,英语将大不一样”,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从丛: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话,大部分是用无韵诗写成的。他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3万多个单词,其中他自己创造了1700多个。另外,他还独创了很多语法,各种语言使用方法现在已经成为英语世界的常用表达了。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就是他艺术的深化,这深化包括了现实化,即让戏剧语言更向口语化靠拢。

记者:研究界为什么说“莎学就是人学”?

从丛:“莎学”被叫作文艺理论的试验田,哪一个文艺理论,如果用莎士比亚试一下,行不通的话,基本上站不住脚。

莎士比亚作品传入中国后,受到国内不少作家的推崇。鲁迅赞扬他“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也”。1907年,王国维所写的《莎士比传》这样评价莎士比亚,“一面与世相接,一面超然世外,即自理想之光明,知世间哀欢之无别,又立于理想界之绝顶,以静观人海之荣辱波澜”。

记者: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对大众来说,还有必要吗?

从丛:非常有必要。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借古喻今,借古励今。他文字间,有超越时代的智慧。

另外很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能够帮助读者从中感受到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什么?就是人对自己及他人“尊严和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他对人性的剖析基于人文主义之上,主要体现在认识和尊重人的多样性:一个人可以被视为英雄,但他可能又存在致命的弱点,做了残忍的事情。

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提高共情与包容情怀,避免极端化地去评价一个人或对象。

(来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孙庆云)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