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阿老姜和他的油画

2023-08-16 10:12:30 来源:经济观察报

吴重生/文

从一位正厅级官员,转型成为一名成果颇丰的油画家,阿老姜用了四年多时间。“无官一身轻”的阿老姜在侍奉老父老母的同时,重拾儿时的爱好——画画。

他的油画取材广泛。其选取角度之巧,造型能力之强,令专业人士也为之咂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7岁,阿老姜向组织上申请提前退休,开始实施自己的“油画家转型”计划。在严格自律前提下的高强度的创作实践,使得他的生活无比充实。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阿老姜第一个工作岗位是新华社记者,之后的职业生涯有过无数高光时刻,但对于这些,阿老姜绝口不提,淡泊名利是他的处世之道。从事画画后,他更是连“姜军”这个名字都想隐去,以“老姜”自称,以“阿老姜”为笔名。“老姜”前面加上一个“阿”字,在江浙一带的方言中,“阿”就是“我”的意思。“阿老姜”,即“我是老姜”。虽然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但阿老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跟浙江的渊源很深。也许,这正是他选择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60号的秋水招贤文化艺术中心作为他人生第一个画展主办地的原因吧!在我看来,阿老姜由资深新闻工作者转型成为油画家,已然是一种皈依。如果说,文学是一种安慰,那么,画画就是一种自赎。所有的画作都是画家自我圆满的产物。由物质世界皈依到精神世界的过程,就是在风雨中穿越万家灯火的街巷,进入“无论魏晋”的“桃花源”的过程。

“凤羽坝子这个地方,有点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2019年初,我开始学画油画,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距洱源县城18公里的凤羽镇。凤羽河是洱海的重要补给水源区,我们的朋友封新城现在凤羽做乡创事业。我发现这个地方是画油画的好地方,我就在这开始画我的油画,在凤羽画了三十多幅油画。封新城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准备搞一个凤羽大地艺术谷,我算是第一个驻坝画家。这个地方用封新城的话来说,就是山干净,水干净,风土人情干净,我在这儿可以说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条道路,跟我以前做新闻出版这个事业,应该说是截然不同的第二人生。”——阿老姜如是说。

他的好朋友封新城先生说,阿老姜用自己的画笔参与了凤羽的初创,他不仅住进坝子,潜心画画,创造了与十九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遥相呼应的“凤羽画派”。阿老姜画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其实也是在画他自己的心境。他的画疗愈了很多城里人,同时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示范了城乡切换的生活方式。

阿老姜不画想象中的画面,只选择打动内心的片段构图和瞬间时光。他深入画画的场景现场,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认真思考构图,用心琢磨用笔用色,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2022 年 7 月启幕的凤羽画廊展出了阿老姜多幅⻛羽题材画作。《空中稻田剧场》《红白⻢云》《远处的光怎么像雨?》《田园几何》……明确地表达出了凤羽的干净气质,捕捉凤羽的⻛光与人文,清澈与美好。他的画色彩饱和度高,写实元素与田园意境相结合,能够较为娴熟地运用⻄方古典油画笔触。朋友们称他是凤羽的驻坝画家“姜米勒”。

“自然是人类真正的家园。我小时候是在农村⻓大的,现在回到乡村特别亲切。用城市人的眼睛看凤羽,看这片祥和的坝子,会感悟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画凤羽的时候,阿老姜最喜欢的不是纯粹的⻛景,而是人和自然结合的部分,画那些劳作的人,画面上既有纯天然的⻛光,也有人的劳作形成的美——金⻩色稻田的轮廓,在田间劳作的人,他们的劳动姿态,耕作的过程和成果。这种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阿老姜的画作里,“人”永远是主角。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以人为本、关注天下苍生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的背后,是他高贵的人品、丰厚的学识以及触类旁通的艺术创造力。

《割玉米秆的男子》,表现的是一位身穿蓝色涤卡衫、迷彩裤的男子,手戴白色棉线手套,左手扶玉米秆,右手紧握镰刀,正在全神贯注地挥割玉米秆。玉米秆虽已枯黄,但挺拔、健硕,连成一片。当玉米棒采摘完毕,割玉米杆还田,便成为当地农民的必修课。连绵起伏的远山以及山上的白云,与挺立在山脚的玉米秆形成一种对比关系。显然,正在劳作的男子是画面的主角,而青绿相间的山体仿佛透露出一种高原的地理信息。俯仰之间,阿老姜仿佛化身为那位手握镰刀的农人。大地承载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阿老姜用绘画的方式展现他的悲悯情怀,用画笔传递光明与温暖:“把打动我的东⻄画出来,传递给别人。在选择一个画面的时候,其实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打动了我。有的画面我看到就很快画出来,有的画面是两三年前拍的照片。为什么时隔很久还会有画出来的冲动 ? 说明一定有某种东⻄是让我难以忘怀的。”

阿老姜说,自己在凤羽常常会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一种安宁的能量,他画画其实就是在汲取这种能量,画出来给别人看,就是在传递大自然的能量。他认为,艺术的本质上是画家对世界的看法。油画看似表现的只是表相,但好的油画是在揭示表相背后的东⻄。

有这样一幅油画作品:画面上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约摸五六岁,手里捧着一个类似于面团的东西,头发显然已好久没理了,留海垂在额前。女孩站在一辆蓝色皮卡的敞篷后座上,眉头微皱,目视远方,仿佛有着无限的心事。此画作题名为《爷爷奶奶在画外》。为什么是“爷爷奶奶在画外”而不是“爸爸妈妈在画外”?显然,这是一位留守儿童,正在企盼着外出打工的父母回来。这幅画的命名,泄露了阿老姜资深新闻人的身份。对于由新闻人转型而成油画家的阿老姜来说,他的画作在记录眼前场景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哲学的思考、一种敏锐的洞察力、一片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爷爷奶奶在画外”体现了画家情系“众生”的慈悲心。而当画家告诉我,小女孩手中的“面团”其实是一块揉成一团的手帕时,我的内心受到一种极大的震撼:这个小女孩是否因为思念在远方打工的父母而刚刚哭过?

“留守儿童”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不得不承受的“阵痛”。这使我想起那张最著名的越战照片——《战火中的女孩》:遭遇美军的凝固汽油弹袭击后,一群越南孩子在公路上惊慌逃跑。中间的小女孩全身赤裸,她双臂伸开,满脸痛苦和惊恐。好的艺术作品是一定能够流传后世的。

《白驹过隙》是一幅120X190CM的大画,创作于2021年,描写的是八匹白马在山下涉水奔跑的情景。这些白马宛如水晶一般透明,我想,也许它们本身是封新城所创建的凤羽大地艺术谷的一组雕塑,是阿老姜给了它们生命。它们活力四射,在天地之中,在山水之间,它们自由奔跑的姿势,有一种澄澈人类心灵的力量。在马群的背后,山体高大而安静,白云紧贴着山峦,仿佛不忍飞离。水的涟漪辉映着山和马的身影。是溪?是湖?是梦?是真?天地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白驹过隙,人生亦是如此。名利犹如浮云,万事皆空善不空。我相信《白驹过隙》这幅画作一定不会如白驹过隙似的昙花一现,真正的艺术一定会拥有久远的生命。而这种白驹过隙所展现的这种瞬间之美,是一种静谧,是一份美好。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人生吗?

阿老姜最近完成的一幅画叫做《不要驯服地走进黑夜》,画的就是⻩昏时分,山上云层中,有一道光从下往上射向天空。这个场景是他在2019年的时候看到的,当时很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三年之后,他终于拿起画笔,胸有成竹地描述了自己想表达的意象。《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的一首诗歌。该诗作于其父逝世前病危期间,诗中的第一节就表明了他认为老年人应有的生命态度,随后四节诗分述了四种不同的人的生命态度,最后一节诗人再次向父亲呼唤,“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表达了诗人对于死神将可爱的人们带离这个世界的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阿老姜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否受到狄兰·托马斯诗歌的影响?他的《不要驯服地走进黑夜》视⻆独特,笔触细腻,表达了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寻求真实人生的渴望。我想,画家所要表达的是:无论人生道路有多么曲折,只要心中有光,那么黎明的天光照亮你的,一定会是坦途。

凤羽是阿老姜的福地。他在这里找到了通过艺术实现身心自由的方向。是凤羽成就了阿老姜,还是阿老姜成就了凤羽?我想,一人与一地的缘份,也许是上天注定。相互成全的“凤羽阿老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给予艺术以蓬勃生机的一个案例。

(作者系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总编辑,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

返回顶部